一市压减预算17亿,低效项目谁审批的

Connor 欧意APP下载注册 2025-11-08 5 0

文| 张彦宗

“在2025年零基预算编制中,通过‘绩效+预算联审’机制,清理低效无效项目252个,压减项目预算17亿元,一般性支出同比减少1.3亿元,节约财力重点投向‘三保’支出及大事要事保障等关键领域。”这句话引自中国新闻周刊11月7日的报道,该报道说多地清理低效无效项目,其中表扬了呼和浩特的力度。

一下子干掉252个项目,压减预算17亿元,呼和浩特市的力度不小。可从反面来想,一个经济实力一般的北方省府,能找出这么多低效无效项目,从侧面可知当初审批是有多宽松了。而且,这些项目不一定都是才上马的,叫停前可能也投钱进去了,现在当垃圾项目清理掉,打水漂的钱比17亿元多还是少?从这个角度,要夸出口有点难。

一市压减预算17亿,低效项目谁审批的

当然,主动清理无效项目,避免更大的财政浪费,将节省资金用于民生领域,这一点本身值得表扬,也是势在必行。

2022年12月底,财经媒体金融界刊登了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的分析报告,该报告分析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内蒙古财政特征与债务形势。其中提到,内蒙古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是负数,需要中央补助。税收占比高,2021年,呼和浩特收入近八成是税收,其财政自给率只有54.6%,债务规模近千亿,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化债,整体债务风险有所下降。

市财政局官网数据,2024年全年,呼市债务付息支出27.97亿元。现在省下17亿元,东墙补西墙,为今年省出了部分债务利息。在这种情况下,呼和浩特市的精打细算,更像是无可奈何的挣扎。

呼市的债务形势不是今年才形成的,砍掉的252个项目说明,即使债台高筑,呼市过去几年花财政的钱还是不够节俭,这些项目的审批者是不是要担责?前车之鉴不远,现在压缩预算,是不是就代表一夜之间“过上真正的紧日子”了?

不过,报道提到,当地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,严控低效无效投资。如果政府投资能像民企那样严格把关,项目上马之前进行全面、深入、严谨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,综合考虑市场需求,科学预测和分析项目的各项效益;上马之后,对每个环节严格监管,对搞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造成财政浪费的,严肃问责,这种节约不难成为常态。

一市压减预算17亿,低效项目谁审批的

资料图,图文无关

清理无效投资的目的,不光是为了省钱,也是为了把钱集中在有效投资上。所谓有效投资,是指投资本身能带来效益,能产生辐射效应,比如能带动民间投资、扩大就业,或者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。如果为了省钱,就捂紧钱包,该花的不花,民生保障不足,那就有违“过紧日子”的初衷。

所以,考核地方“过紧日子”成效时,除了要看省钱清单,也要看它的支出清单,看钱流向了哪些地方。同时也要看判断有效与无效的标准,是由何种机制来决定。

现在不少地方都陷入了收支难以平衡,要靠扩大举债过日子的处境。地方政府一边要保民生促发展,另一边要压预算还旧债,存量财政下做好“精打细算”这四个字的文章,比什么时候都难。也没什么好的建议,还是那句古话,肉食者谋之,但愿走钢丝的预算行稳致远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