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Connor 欧意APP下载注册 2024-10-18 99 0

说起座山雕,电影《智取威虎山》里面那个长着鹰钩鼻,一脸凶相的土匪头子形象就会出现在脑海里。“杨子荣”“小炉匠”“夹皮沟”、“小常宝”等等耳熟能详的地名人名也都会过电影一样闪现在记忆里。

确实,一部《林海雪原》,成就了许多著名的影视作品,艺术家们精彩演绎的人物形象,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,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之中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“甘洒热血写春秋”、“似尖刀插进威虎山,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”、“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”等等经典歌词,成为一代人的历史记忆。

那么,历史上真实的的座山雕究竟是什么来头,他是怎么被解放军抓获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原名张乐山,生于光绪八年,也就是1882年,祖籍山东泰安,弟兄七人中他排行老三,故被人称为三爷。

张乐山当土匪并不是偶然的,其祖父、父亲都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出身,可谓土匪世家,基因里面流淌都是十足的匪性。

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,张乐山8岁那年,张乐山的爷爷和父亲被官府抓获判了死刑。

遭此变故以后,张乐山的母亲连惊带吓病倒了,不久就撒手人寰,张乐山也就成了孤儿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展开全文

家里出了这档子事情以后,基本上也无法再在山东呆了,他堂兄就带着他一起闯关东,落脚在敦化市额穆镇一带,以替人伐木为生。

伐木是苦力活,张乐山不愿意长久吃这样的苦,就去了大户人家陈二爷的家里,当了护院。

张乐山之所以能够做护院,源于他的“三绝”:管亮(枪法好)、眼亮、腿脚快。

张乐山的枪法可以说是百发百中,和神枪手没啥差别;说他眼绝,是因为他眼神非常犀利,看人看得准,走夜路不需要光,转山路从不迷路;腿绝就更神奇了,翻山越岭如履平地,爬树攀枝犹如猴子。

张乐山这“三绝”,绝非浪得虚名,曾经不止一次让其死里逃生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当了护院以后,也确实发挥了作用,曾经打退了数拨到陈二爷家打劫的匪徒,取得了陈二爷的信任,还给他配了快枪,带领几十人看守院子的炮台。

这下子,张乐山就在附近有了一些名气。

有了名气的张乐山,其实也是有也野心的,不甘于只做一个看家护院,心也够黑,先是监守自盗,把自己的保护对象陈二爷家里劫掠了一把,然后又杀了一户人家,提着被害者的脑袋和抢劫的财物,作为入伙的投名状,投奔了附近比较大的一绺土匪,这年张乐山15岁。

这土匪窝的大当家一看这家伙也是一个狠人,就相中了他,不但收留了下来,还让张乐山做了二当家,殊不知这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要命的坑。

混了一段时间,站稳脚跟以后,张乐山这个二当家,和在陈二爷家一样,如法炮制,在一次抢劫行动中,背后使黑枪,打死了大当家,自己就顺理成章坐上了第一把交椅。

自此,18岁的张乐山就以座山雕的名号,开始了其大土匪的生涯,而且势力也越来越大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张乐山是一个黑白通吃的人,他不仅仅抢劫一般人家的财物,就连日军和张作霖的东西,如果他看上了,一样照抢不误。

很快,座山雕这绺土匪就在日军和张作霖那里挂上了号,数次出动军队试图剿灭他。

但座山雕一伙主要活动在深山老林里面,对地形太熟悉了,很容易就能够找到藏身之地,这让日军和张作霖干着急没办法。

见打不到座山雕,他们就想办法对其利诱,招安。

座山雕是一个狡猾而又多疑的人。日本人为了招安他,请他进牡丹江城一叙,谁知道这家伙进了饭店以后,心里有点发毛,乘人不备跳窗跑了,那些请他的日本人还不知道咋回事。

原来是座山雕担心是日本人设局害他,实际上他想多了,那次日本人还真是为了拉拢他。

对于这些拉拢,座山雕是来者不拒,但有一个原则,那就是他的绺子永远是他的,只在大山里待着,谁招安也不能收编了。

这也给了他脚踩两只船的本钱,谁对他有利就靠拢谁。日本人、国民党那里和抗联,座山雕都有来往,而且在夹缝里活得还很滋润。

抗战胜利以后,座山雕先是被牡丹江军区收编,后来国民党来了,给了他一个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的头衔,他就从解放军这里转投了国民党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,解放军逐渐控制了东北地区,剿灭活跃在这里的各路土匪,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
随着解放军打击力度的逐步加大,许多土匪被消灭的消灭,投降的投降,座山雕这里也被打得只剩下了几十个人,躲在海林镇夹皮沟一带苟延残喘。

座山雕这伙人虽然不多,但经常下山劫掠,杀人放火,民愤极大,急需剿灭。

由于这里地形复杂,随随便便一个地方都可以藏许多人,想要轻易找到座山雕老巢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靠大部队进剿,往往还没有出发,就把这帮子土匪惊跑了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为了彻底解决座山雕一伙,牡丹江军区决定改变策略,派小规模的部队深入夹皮沟一带,找到座山雕老巢进而消灭之。

这项艰巨的任务,就交给了杨子荣,由他率领这个6人的剿匪小分队,扮成土匪的模样,于1947年1月26日,秘密进入了土匪横行的茫茫林海雪原。

大山里面,白雪茫茫,林深枝茂。小分队在杨子荣带领下,在座山雕经常出没的地方侦查,一连几天没有发现什么动静。

直到有一天来到了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,情况有了转机。原来这里有一个看似伐木工人使用的工棚,里面住着几个工人模样的人。

杨子荣高度怀疑这里是座山雕的一个暗点,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问路,而是直接使用土匪惯用的手势和黑话,说自己家里遭难了,想来投奔山头,希望能牵个线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果然有料,这里一个姓孟的工头模样的人,和杨子荣他们搭上了话,说可以帮他们搭桥引线,杨子荣大喜,连忙表示感谢。

这个工头就把杨子荣他们领到了大约20里外的一个棚子里,让他们在这里等着,自己去汇报。

谁知道,这姓孟的一去就是3天,连个影子都没有见,可把杨子荣他们等着急了,担心被放了鸽子。

好在这个时候,姓孟的突然就回来了。他把杨子荣等人带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里自己的家里,那里有两个人在等着杨子荣他们。

还是老套路,自然是一番土匪的黑话试探,杨子荣对答如流,丝毫没有破绽,这两个人就放松了警惕,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杨子荣,同意引荐杨子荣上山,两天后来这里接他们。

这两个人一个姓刘的,自称是“座山雕”的副官,另一位被称为连长,名字没有说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杨子荣

果然,两天后,这两个人如约回来了,准备带领杨子荣上山。

见这两个土匪回来,一进屋,杨子荣就让战士们把他们捆了起来。这两个土匪大吃一惊,心想坏了,这可能是解放军。但杨子荣一句话就让他们放下了心: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自己人,只好先这样委屈委屈了,到了山上,一切就明白了。

这两个土匪一听,也确实是这样,到了上山,见了座山雕,那不是一切明白了?殊不知,他们理解的“明白”,和杨子荣说的,可不是一回事。

在他们的“理解”配合下,杨子荣一路如法炮制,把座山雕留在路上的三个卡点的土匪全部绑了起来,一起来到了一座被当地人称做“马架房子”的木棚。

别小看这个木棚,这里就是座山雕的老巢。

杨子荣当即命令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,等屋子里的7名土匪反应过来,面对他们的,只是黑洞洞的枪口。

其中一个白头发、黑脸膛、长着一副鹰钩鼻子、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,试图去拿枕头下的手枪,被杨子荣一脚踩着了。

这个糟老头,就是大名鼎鼎的座山雕,就这样被杨子荣绑了起来。同时被绑的,还有座山雕的联络部长刘兆成、秘书官李义堂等人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由于土匪人数多,为了以防万一,此时的杨子荣有人并没有暴露身份,说自己是另一个土匪头子“九彪”李发林的手下。他对座山雕说,这里已经暴露不能待了,有几百条枪藏在山里,取出来一起去吉林,九彪在山下等着,就这样,杨子荣6人押着座山雕为首的土匪下山了。

到了夹皮沟之后,迎接座山雕的,并不是九彪,是大批的解放军剿匪部队,座山雕这才知道自己被杨子荣骗了,只得老老实实地做了解放军的俘虏。

实际上,那个九彪,早就被杨子荣消灭了。

其实,除了这次最终被抓外,座山雕还有一次算是死里逃生。

当时,爱抽大烟的座山雕没有烟了,就不顾危险,带两个土匪下山买大烟。

谁知道,这伙人一看就不是好东西,被机警的群众告了密,解放军随即赶来从村口进入抓捕。

谁知道座山雕还真是机灵,已经从另外一个村口跑了。

这边解放军就迅速追击,在树林里双方交手,土匪被打死一个,俘虏一个,但座山雕却失去了踪影。

按道理说,座山雕应该跑不远,但解放军怎么找就是找不到,雪地里连个痕迹都没有,难道他会飞不成?

等座山雕被抓以后,才知道,这家伙当时是爬树上去,像猴子一样在树林里荡来荡去,跑了!

当时的座山雕都已经是70岁的老头了,还有这样的身手,着实不简单,怪不得难抓。

座山雕被抓以后,被关在了牡丹江的监狱里。

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,是怎么被抓的,又是怎么死的呢?

邹衍少将

关于座山雕的死,有两种说法。

一种是座山雕被判刑后,在监狱里因为犯了大烟瘾,诱发其他疾病,死了。

还有一种说法,那就是因为罪大恶极,被枪毙了。

这个说法来自沈阳军区原副政委邹衍少将,今年已经是106岁的老人了。当时他负责牡丹江地区的剿匪工作,是他亲自签批了对座山雕的死刑判决。

执行枪决座山雕的人是董仁堂,据他晚年回忆,座山雕在被处以死刑前只说了一句话:“我死了,牡丹江以后就太平了。”

可见,当时座山雕匪帮对牡丹江地区的危害有多大。

出来混总是要还的,座山雕要不是三心二意,也不至于落这样的下场,最起码可以善终,可惜他没有看准形势,也就注定了覆灭的下场。

评论